会议|山东大学举办“礼失求诸野:传统礼俗关系的民俗学解释”学术工作坊

作者:中心办公室时间:2023-11-14点击数:


2023年11月11日,由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民俗研究》杂志社承办的“礼失求诸野:传统礼俗关系的民俗学解释”学术工作坊,在济南·中国雪野湖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旨在研讨“在田野中理解中国”学术思路,强化《民俗研究》所设“礼俗社会研究”“田野报告”等专题栏目建设,关注相关学术前沿话题,提升《民俗研究》办刊水平。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山东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民俗研究》杂志主编张士闪致欢迎辞,向拨冗莅临的岳永逸(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丙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潘斌(西南财经大学教授)、鞠熙(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和张剑(山东大学教授)等5位特邀学术评议人表示感谢。来自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贵州师范学院、山东艺术学院、聊城大学、齐鲁师范学院和山东大学计14位年轻学者发表学术演讲。


四场专题研讨由张士闪教授、林海聪(山东大学助理研究员)主持,以呈现特定地域或人群的礼与俗的田野民俗志为基础,围绕传统礼俗的互动关系展开热烈讨论。


贵州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李生柱《夷夏互根:明清以来清水江下游地区“天地君亲师”信仰习俗考察》,以明清以来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天地君亲师”信仰习俗作为研究对象,从中心与边陲、夷与夏等双向互动视角出发,考察“天地君亲师”所代表的国家意识形态与礼制传统在西南社会的具体实践,总结中国传统社会“夷夏互根”的运作机制,探讨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及内在机制;武汉大学副教授李向振《国家走向社会:礼俗互动视野下洪武礼制改革探析》,以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线索,讨论朱元璋礼制改革问题的诸多面向,努力呈现明初国家权力和社会势力之间互动与博弈的复杂关系图景;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授张兴宇《据俗成礼:冀南乡村“贺号”习俗的实践逻辑与价值再造》,以冀南广宗一带乡村地区的“贺号”习俗复兴现象为例,从礼俗互动框架中的“据俗成礼”视角出发,重点剖析乡村“贺号”习俗的当代实践逻辑及其价值再造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现代性语境下重塑乡村文明的路径问题。


齐鲁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朱振华《礼俗互动视域下丧葬传统的形塑(1956-1990)——以鲁中三德范村民俗志为中心的讨论》,以村落民俗志为中心,认为其丧葬传统的形塑与嬗变(1956-1990)展现出国家政治与民众生活的复杂互动,以及礼俗互动的多主体特点;浙江农林大学茶学院副院长、讲师张帅《蚕桑生活的遗产化与蚕桑遗产的活态化:杭嘉湖蚕桑文明的时代表达》,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视角,着重描述杭嘉湖蚕桑文化“遗产化”与“活态化”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弹性机制,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国家治理与民间自治的共生、文化建构与生活实践的并行、历史共性与个人体验的互涵;山东艺术学院讲师周连华《公私观念视角下一座乡村祠堂的诞生——基于山东省淄博市大窎桥村王氏祠堂的考察》,以公私观念为视角,关注该村王氏祠堂的当代复建过程,分析多元力量参与中的内在逻辑性,探寻北方村落多姓杂居的深层社会结构。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副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胡孝忠《饶宗颐历史民俗学研究的三个维度:上古崇拜、神明信仰与礼俗转换》,结合饶宗颐治学历程,发掘其在历史民俗学方面的较为完善的体系性思想,并从“上古自然崇拜发源论”“神明与宗教信仰发源论”“民俗学的古礼起源论”三个维度加以认识;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夏微《〈周礼〉官制设计中的礼、俗和礼俗》,从“纳俗入礼”和“以礼化俗”着手,指出《周礼》官制设计中的礼、俗双向互动,及其“和邦国”“安万民”的教化作用,认为这对今天社会治理仍有借鉴意义;西南财经大学讲师赵亚川《谱庙重建与家国伦理——基于甘肃连城铁氏“宗族”的考察》,以甘肃连城铁氏家族之“复兴”与“再造”为个案,将其置于具体的地方社会、历史场景之中,分析、考察和理解能动的实践者及其文化意义;陕西师范大学讲师孔军《礼俗互动视角下平遥城隍信仰研究》,阐述了城隍信仰和平遥城隍庙的发展流变,呈现出城隍信仰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通过梳理国家礼仪传统、地方文化精英以和民众所担任的角色及作用,探讨民间信仰与官方意识形态间的互动关系。


山东大学副教授李海云《纸扎使用传统与乡村礼治精神——山东潍北地区“焚烧圣物”习俗考察》,聚焦潍北乡村纸扎使用习俗,从民众“人伦日用”的视角分析国家礼治精神在地方社会中的嵌入与结构化,以推进对当代中国乡村礼治精神的理解,为当代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有效资源与可选路径;山东大学(威海)副教授张娅妮《民众的“边界”:村落民俗舞蹈知识生产的一个阐释视角》,以乳山大秧歌为个案,通过分析民众对秧歌边界的弹性叙事与实践过程,探究阐释民俗舞蹈知识生产的新视角,敞显普通民众在民俗舞蹈知识生产中的重要意义,试图以此提升民俗舞蹈理论研究“见舞又见人”的学术自觉;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副教授张兆林《竞生与依存:艺术生态视角下的鲁西地区花供研究》,以鲁西地区花供的传承发展为考察对象,分析其在传承发展中所参与建构的艺术生态,重点探究诸多艺术形式在其参与建构的艺术生态中的关联,试图为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某种田野反思;山东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生秦文硕《“艺术界”:民国沪上知识精英的民众艺术观探析》,通过追溯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傅彦长、张若谷、朱应鹏为核心的上海“艺术界”派相关活动及其民众艺术研究理念,以期为当下艺术学、民俗学研究提供镜鉴。


张士闪教授最后总结说,本次学术工作坊的最大特点是80后年轻学者唱主角,从三个层面阐发中国社会礼俗关系,即本土学统的礼俗思想发掘”“礼俗史发掘的田野眼光”“当代礼俗关系的田野发现,学术冲击力喜人,而资深学者评议则直抒胸臆,鞭辟入里,全心全意助推青年学者的学术成长。目前,国内已有三家学术期刊开设礼俗社会研究专栏,显示出这一学术方向所蕴具的非凡学术潜力,《民俗研究》杂志将继续助推这一学术潮流,并期盼相关学术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初审:楚国帅

、                                                    复审:朱振华

                                                     终审:张文哲


齐鲁师范学院中国乡村调查研究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