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6日,为进一步做好黄河运河交汇带(聊城)文化生态保护区培育建设。由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齐鲁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主办,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联盟秘书处、齐鲁师范学院中国乡村调查研究中心承办的“两河(大运河、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访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活动”在聊城市举办。
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士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朱鹤,山东省德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德胜,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馆员崔洁,齐鲁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朱振华,以及聊城市文旅系统基层业务骨干、齐鲁师范学院文化遗产研究团队等20余人参加活动。

活动期间,调研团队先后在聊城市临清市、冠县、莘县、东昌府区展开专题田野调查。调研过程中,与会人员重点就临清贡砖制作技艺、冠县查拳、梅花拳、东昌府木版年画等代表性非遗项目的存续状况、传承范围、传承活动的社会影响情况等进行了田野访谈。在临清市,着重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镇、街区的保护利用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
调研结束后,与会人员就“黄河运河交汇带(聊城)文化生态保护区”培育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朱振华主持了交流研讨环节。

与会专家认为,聊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黄河、京杭运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都从聊城经过,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风貌。专家们特别指出,聊城市两河交汇带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以漕运文化、医药文化、传统技艺、饮食文化、游艺竞技等为区域代表性特色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实践富有活力、氛围浓厚,当地民众广泛参与,认同感强,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与会专家就聊城市怎样进一步创新表达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宣传展示丰厚的非遗资源,以及培育建设高水平文化生态保护区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初审:楚国帅
复审:朱振华
终审:张文哲